黨的十八大以來,一系列貫徹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逐漸建立和完善,形成了“四梁八柱”的完整格局,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,發生了歷史性、轉折性和全局性變化。在十九大報告中,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明確指出:“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。”這一論斷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讓我們環保人既備感欣慰鼓舞,也深感任重道遠。
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,既是一場涉及發展方式、生活方式的深刻轉變,也是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偉大奮斗。在這個新征程中,讓環保從發展的成本轉變為發展的動能,環境產業肩負著更大的責任,環境企業家應當勇敢地激揚產業變革,擔當美麗中國的建設者,成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。
為美麗中國貢獻加速度
“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,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。”習近平總書記曾用這樣的生動比喻,強調創新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、緊迫性、艱巨性。美麗中國的建設中,環境產業應當有什么樣的責任擔當?
近年來,“水十條”“氣十條”“土十條”等環保政策密集出臺,環保監督執法趨嚴,掀起了環境污染治理熱火朝天的三大戰役,環境質量的改善效果顯著,也催生了環境產業的快速發展。但環保的未來并不應局限于末端治理,環境產業的使命也不在于自身的發展壯大,而是恢復綠水青山,護衛美麗中國,以良好生態推動高質量發展。
放眼未來,中國社會正在從源頭上改變對待資源、能源的方式。十九大報告指出,中國經濟已經由“高速增長”階段轉向“高質量發展”階段。壯大節能環保產業、清潔生產產業、清潔能源產業也成為了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。這意味著對高污染、高能耗等產業結構的深刻調整,環境企業應當勇敢地自我變革,推動當前以末端治理為主的環保工作進一步深入到生產前端,引領更多產業的綠色轉型,開啟綠色發展新局面。
隨著環境服務向生產前端延伸,環境產業將重塑環境服務的價值內涵,在降低環境治理壓力的同時,為生產企業構建新時代的核心競爭力。實現生產全過程的綠色覆蓋,將為生產者優化資源利用效率、降低生產能耗、提升產品質量。環境產業應當積極作為,實現更多環保新領域的技術突破,例如原料的綠色化、清潔生產工藝的提升和改造等,帶來更多綠色賦能的模式創新,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創造價值。
在以武夷山“水美城市”為代表的新型環境項目中,環境開始成為盤活城市發展資源的價值起點。該項目中,環境企業通過專業方案維護當地良好生態的同時,以融入人文韻味的環境藝術打造,形成可植入豐富價值延伸的濱水產業。這一新模式賦予了環境項目更多的運營價值,不僅能夠降低了政府的環保支付壓力,還將充分激發當地自然與人文資源的開發,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局面。
環境產業正當以擔當意識,讓環保從發展成本轉為發展動能,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為美麗中國的建設創造加速度。
為美好生活創造新體驗
與以前的“高速增長”階段相比,如今的“高質量發展階段”更重視為人民帶來獲得感,而人民的美好生活要求,也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。我們相信在高質量發展階段,通過環保和社會各界三年的努力,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個確定性事件,這將為人民帶來生態大環境的改善。
但我們更應該認識到未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定是多維度的,既包含物質層面的舒適,也包含精神層面的愉悅。而什么是更美好的生活?什么樣的生活體驗是真正美好的?從工作場景到生活場景、從公共空間到私人空間,美好生活的創造,需要企業家以匠心和創新去提供和創造更優質的服務,帶來生活方式、生活理念的轉變,實現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。
創造美好生活的進程中,環境的服務將不僅僅意味著生態大環境的美麗中國建設。環境企業家更應懷著對生活、生命的關照,為民眾帶來涵蓋健康、安全、便捷、舒適等多維度價值的環境搭建,提供覆蓋全屋的環境系統解決方案,帶來環境品質的提升。在消費升級和產業提質增效的浪潮中,內涵更為豐富的環境服務需要傳統環境產業與健康、體育、旅游、養老、文化等融合,為人們提供更具廣度和深度的美好服務。
在這個歷史機遇期,環境產業需要以擔當開創未來,勇敢肩負起鏈接多產業的責任,引領全社會走在生產發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上,做建設“美麗中國”、服務“美好生活”的踐行者與創造者,讓中華大地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,人民的生活更美好。